為進一步摸清制約疫後經濟複蘇的薄弱環節,提高六穩六保政策的精準性,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與智聯招聘形成課題組,根據智聯招聘平台大數據,并針對6802家企業和4775名求職者開展問卷調查,于近日發布了《智聯招聘疫情常态化時期小微企業現狀研究》報告。
報告顯示,進入三季度以來,經濟總體繼續穩步複蘇,但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也比較突出,小微企業恢複相對滞後。彙總其中發展難點,主要有以下5個方面。
市場拓展難:盈利能力受到嚴重沖擊
小微企業訂單量的同比下降和人力成本上升共同造成盈利能力下降。57.6%的小微企業訂單量同比下滑,下滑最為嚴重的行業是貨物運輸、制造業及餐飲、住宿、旅遊、出行、文化等服務行業,而疫情是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智聯招聘疫情常态化時期小微企業現狀研究》報告表示,由于防範病毒而做出的物流受阻、推遲複産複工、減少外出就餐等行為,都會對這些行業造成嚴重沖擊;同時,招聘人數和福利支出的同比上升導緻小微企業人力成本同步上升。
區域間平衡難:不同地區競争力差距較大
不同區域小微企業競争力差異較大。從數量看,江蘇、山東和廣東等發達沿海地區小微企業占全國比重最高,而西藏、青海、甯夏等地區較少。從經營狀況看,浙江小微企業盈利能力較強,而甯夏等地區盈利能力較弱;從招聘需求看,西藏等地區需求同比增長高于發達地區。
融資難:融資需求和成本均有所回升
融資貴、融資難仍是小微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全國34%的小微企業融資成本較去年同期上升,這一比例環比有所提高,尤其是餐飲、住宿、旅遊、出行、文化等服務業和研發設計、技術服務、信息服務業。
《智聯招聘疫情常态化時期小微企業現狀研究》報告指出,這是由小微企業自身的先天性不足和外部沖擊導緻的,包括規模小、競争力弱、抗風險能力差、管理缺乏規範,使得資金融出方不願意對其進行融資,即使願意,也會要求小微企業支付較高的“風險溢價”,比如貸款擔保費用、咨詢費等,而疫情的沖擊更是讓小微企業處于高風險中,更難獲得融資。
創新升級難:研發投入和後期維護資金不足
小微企業獲取技術主要靠自主積累,但研發投入相對不足。根據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2018年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78.2%的小微企業發生研發投入,其中51.2%公司研發投入實現增長,平均每家272萬元,同比增長22.4%。但小微企業多數利潤微薄,難以支撐長期持續的研發投入。例如,88.9%的信息技術類公司有研發投入,但是他們上半年淨利潤中位數隻有20萬元 。
《智聯招聘疫情常态化時期小微企業現狀研究》報告認為,研發投入不足、專利維護費用高導緻小微企業創新升級難。因其創新環境不足,小微企業很難吸引或留住創新型技術人才,這又進一步導緻其創新能力弱,與大中型企業差距被繼續拉大。
人才供求匹配難:人才結構與企業需求不匹配
小微企業人才供求匹配難、招聘難。智聯招聘平台數據顯示,從職位看,小微企業對技工/操作工招聘人數同比增長174.2%,但投遞人數僅增長41.2%;從學曆看,小微企業對高中/中專/中技學曆人才招聘需求同比上升,而這類人才求職者數量卻同比下降超過6%。以上因素導緻人才結構與企業需求的不匹配。

數據來源:智聯招聘
招聘難的同時也面臨留人難問題。穩定性差、薪資水平不高和晉升空間小成為阻礙小微企業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根據智聯招聘數據,人才對于這三種因素不滿意度分别高達42%,48%和55%,全部超過工資發放及時性和社保完備性的不滿意度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