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通: 全球領先的新聞稿發佈, 傳播和監測服務提供者
搜尋
HC2025 AI城市峰會:共建城市數智底座,AI CITY先鋒城市案例發布

HC2025 AI城市峰會:共建城市數智底座,AI CITY先鋒城市案例發布

2025-09-22 17:19

  /朝聞通/9月18日,在華為全聯接大會2025期間,以“共建智能世界雲底座,加速政務與産業智能升級”為主題的AI城市峰會隆重舉行。此次峰會聚焦城市“智”理、智慧政務與産業數智升級三大領域,彙集行業專家、政府代表和生态夥伴,從政策趨勢解讀到AI CITY政務服務、城市治理、産業發展國内外實踐經驗分享及國内典型案例發布,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趨勢下,如何驅動“AI CITY”體系化創新,賦能智慧城市建設步入數智化轉型新階段。

  當前,随着算力基礎設施性能的持續提升和模型深度思考、多模态融合等技術的不斷突破,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和價值正從量變走向質變。特别是AI推理能力的爆發使得人工智能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城市治理與發展範式,成為驅動智慧城市升級的核心引擎。華為公司高級副總裁、中國地區部總裁曹既斌在緻辭中表示,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已進入全域智能化轉型新階段,人工智能已超越傳統技術工具範疇,成為城市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華為雲AI CITY,正是以人工智能最新技術為根基,統籌推進算力基礎設施建設,統一構建共性能力平台,深化數據、知識、高質量數據集、人才等要素供給,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城市現代化、産業現代化深度融合,實現城市人工智能綜合實力整體性、系統性躍升。

  AI CITY“1234MNX”:破解數智城市建設痛點,推動城市治理與産業升級躍遷

  不同于以往數據智能驅動的傳統智慧城市,AI CITY是以“模型+知識”智能驅動,開啟城市新未來。曹既斌指出,從傳統智慧城市邁向AI CITY,并非簡單的技術升級,而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躍遷,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對政務端來講,面臨數據孤島背後的協同機制障礙、AI場景化适配不足以及信息安全挑戰;對産業端來說,普惠算力與行業模型的缺失,制約了工業領域智能化升級;而對于科研端,數據與算力資源碎片化、傳統研發模式的局限性,緻使AI系統賦能基礎研究實現從單點突破到系統支撐的躍升,仍有較長距離。

  為此,今年6月,國家信息中心與華為雲聯合發布《AI CITY發展研究報告》,提出了AI CITY“1234MNX”參考架構——也是現階段AI CITY可落地的先導版本,精準破解以上難題,為城市發展人工智能戰略和實踐提供系統性落地參考。

  曹既斌介紹道,AI CITY“1234MNX”架構即:“1”個智能雲底座,通過算力普惠模式,解決算力的供給不均;“2”大保障體系,即AI安全、AI運維,應對模型安全與系統穩定難題;“3”套 AI工程平台,即數據、模型、原生應用平台,打通從數據到應用的開發鍊路;“4”類運營,包括算力、模型、數據、産業生态,實現資源高效流轉;“M”類數據與“N”類模型資産,破解要素碎片化;“X”個創新應用,覆蓋政務、産業、民生全場景。當前,該架構已在實踐中初顯價值:在政務服務領域,攜手深圳市推動深小i智能化升級,70名AI數智員工覆蓋240個場景,日均服務超15萬次;在城市治理領域,廣州白雲區構建 “1+4+N”智慧城管體系,推動多項城市管理場景“革命性重塑”;在産業賦能領域,廣州花都區新型工業化平台,助力企業研發周期從數月縮至數天,産品設計效率提升50%。東莞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幫助制造企業将産線檢測準确率提至99%。

  對于華為雲AI CITY未來前景展望,曹既斌提出三點倡議:希望攜手更多科研院所和政企客戶,不斷創新打造城市政務與産業智能升級先鋒案例;邀請各方夥伴加入AI CITY産業聯合創新計劃,在建設和運營中共同豐富模型應用場景,推動城市全域智能化轉型;同時加強 AI 人才培養,為産業長期發展築牢人才根基。

  打造堅實算力底座,賦能AI CITY模型生态與場景創新

  會上,華為雲産業發展總裁王豐帶來《共建智能世界雲底座,共啟AI CITY新未來》主題演講。他表示,在未來城市,所有決策都可被計算,所有應用都可模型化,所有對象都可以連接。未來,是一個全數字化的時代。今年4月,華為雲發布了CloudMatrix384超節點。6月在華為開發者大會2025上,基于CloudMatrix384超節點的新一代昇騰AI雲服務全面上線,為大模型應用提供澎湃算力;盤古大模型5.5正式發布,自然語言處理(NLP)、計算機視覺(CV)、多模态、預測、科學計算五大基礎模型全面升級;還發布了CloudRobo具身智能平台和ModelArts Versatile企業Agent平台。從2021年“一城一雲”到2024年的“一城一雲一模型”再到今年的“AI CITY”,華為雲始終圍繞行業趨勢和人工智能體系化技術創新,不斷升級城市雲的參考架構和發展理念,打造堅實的算力底座,賦能AI CITY場景創新與模型生态打造,為世界構建第二選擇,甚至更優選擇。

  對于人工智能為城市全域數智化發展帶來的五大優勢,王豐介紹道:新智能終端,通過城市雲上強大的計算和AI能力賦能智能終端,實現城市全場景智能;新算力基礎設施,将走向“東數西算節點優先采用”“城市本地算力按需部署”的分布式模式;新數據基礎設施,面向城市AI應用場景,進化為服務于AI大模型的、以數據+知識為中心的數據底座,将高質量數據集提供給大模型訓練和微調;新AI大模型,對于場景和需求更加複雜的城市大模型而言,需要聚合盤古大模型、DeepSeek等第三方商業模型多元組合,形成行業優勢;新生态企業,基于城市AI大模型中心,發展本地城市AI應用生态、産業生态、本地專業人才培養等,打造AI區域影響力。

  人工智能與城市發展具有雙向促進的作用,城市是實現我國人工智能整體性、系統性躍升的重要載體,人工智能推動城市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全面變革提升。王豐圍繞城市治理、民生福祉、産業發展三方面,向現場觀衆分享了華為雲基于AI在各領域的聯合創新實踐。上海數據集團構建數據要素流通平台,讓3000餘項公共數據“可信、可控、可證“地流通,賦能30+家金融機構;廣州白雲基于盤古NLP大模型打造城管數字人“小雲”,數據查詢及政策問答響應時間縮短至10s;江蘇宜興上線城市安全大模型“天機鏡”,應用于城市内澇、供水爆管、燃氣爆炸等7個城市安全場景。在制造領域,廣州市花都區首創數字化“社區食堂”新模式,上線工業互聯網SaaS及工業AI應用40個,對接企業超1200家。在文旅領域,貴州文旅打造了旅遊助手—黃小西,可根據遊客個性化需求提供行程規劃和精準的費用預估,極大提升了遊客體驗感。

  最後王豐表示,AI時代,城市應用生态的打造需要有“根技術”,根深才能幫助城市建設百花齊放的AI開放生态。當前華為基于鲲鵬、昇騰、高斯數據庫等“根技術”,打造開放共享的算力系統及自主創新的軟件生态,華為雲向整個城市共享全球生态能力,帶動全球優秀企業融入城市AI生态,支持AI城市的運營規劃到執行。同時,還向城市提供人才培養賦能服務,開放華為雲學堂2000+在線課程,已累計培訓高校學生14.7萬人,開發者超過200萬人。未來,華為雲希望與各級政府、企業攜手共進,加快推動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共建智能世界雲底座,共啟AI CITY新未來。

消息來源: 朝聞通新聞稿發布平臺
相關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