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通: 全球領先的新聞稿發佈, 傳播和監測服務提供者
搜尋
從技術到體驗:東芝電視火箭炮 SOUND 重塑聲音藝術的沉浸感

從技術到體驗:東芝電視火箭炮 SOUND 重塑聲音藝術的沉浸感

2025-08-26 13:58

  /朝聞通/聲音的藝術魅力,從不止于“被聽見”,更在于“被讀懂”,這背後離不開科技對聲音細節的精準捕捉與還原。當聲音藝術走出專業展廳,要走進大衆生活、引發情感共鳴,電視便成為關鍵載體。它不僅是畫面的呈現者,更應是聲音的“翻譯官”,将自然、人聲、電子音等多元聲景的情緒與質感,完整傳遞至家庭場景。

  2025年8月24日至10月9日,東芝電視與北京聲音藝術博物館聯袂呈現的國内首場《顯聲・視聽拓撲》影像聲音藝術展,正是這一理念的絕佳實踐。這場展覽,不僅是東芝電視技術實力的具象化表達,更讓大衆看到——客廳不再是單純的觀影空間,而是能承載聲音藝術、實現情感共振的新現場。

  聲音的“藝術覺醒”,始于科技的精準賦能

  聲音的藝術性,藏在每一次聲波振動的細節裡。它能讓自然流水顯露出生命力,讓人聲對話傳遞出未說出口的情緒,讓電子音樂勾勒出虛拟世界的輪廓。而這種藝術性的釋放,始終依賴科技的推動,隻有當技術能精準捕捉、還原、傳遞聲音的細膩層次,人們才能突破“聽得到”的局限,進入“聽得懂、能共情”的境界,獲得更豐富、生動的感官享受,對自然、人聲、音樂産生超越表層的理解。

  《顯聲・視聽拓撲》展中,四件核心作品恰是“聲音藝術+科技”的絕佳範本,且每件作品都暗含着對電視完整體驗至關重要的元素,那就是“從極緻低頻到自然聲場,從虛拟人聲到記憶聲景”,而東芝電視則成為将這些元素轉化為優質體驗的關鍵橋梁。

  季俊的《目裡跳線》以電子音解構城市建築的冷漠,50Hz以下的低頻是作品的靈魂,也是電視“澎湃音質”的核心測試維度。東芝電視的獨家“火箭炮”低音炮把《目裡跳線》裡每一道低頻都推至極限,讓建築失去距離感,讓我們重新奪回對空間的掌控權。此刻,冷漠不再是壁壘,而是共振。

  唐潮的《綠松石與陰影泉》用流水、鳥鳴、風雨等自然聲,對抗手機媒介的注意力吞噬,而“自然聲的真實還原”正是家庭電視的核心需求之一。東芝電視通過聽覺感知芯片BRα的精準控制,把大自然的聲音一并收進“客廳”,讓注意力歸位,讓自然歸位。自然聲場還原上的能力,直接決定了紀錄片、戶外綜藝等内容的觀看體驗。

  黃安瀾《未來自我容器》的虛拟人聲與日系電子音,聚焦“虛拟場景的聲音塑造”,這恰是當下元宇宙、二次元内容流行背景下,電視體驗的新需求點。在東芝電視Z700QF 100吋巨幕與2000 + 分區Mini LED的加持下,虛實邊界被打破;火箭炮音響讓電子音如像素雨般滴落;量子點技術還原虛拟世界的霓虹質感,既讓觀衆仿佛被“收納”進屏幕,感受藝術作品中自我與幻想的碰撞,又展現出電視對“虛拟人聲、電子音效”的精準駕馭能力。

  楊迪《漂流紀念所》用影像與聲音重構記憶,街道回聲、童年對話等“生活化聲音”是作品的核心,而“人聲清晰度”、“環境音層次感”本就是電視音質的基礎要求。東芝電視的360°環繞聲場模拟巷口風聲、樹梢雨聲,讓記憶裡的聲音自然滲透,印證電視在“人聲還原、環境音營造”上的硬實力,直接影響劇集、電影等内容的沉浸感。

  這四件作品覆蓋的“極緻低頻、自然聲場、虛拟音效、人聲環境音”,恰好是構成電視完整體驗的關鍵聲音元素。東芝電視以技術為筆,将不同類型的聲音藝術化呈現,證明其在音質領域的全面性,無論是哪種聲音元素,都能精準駕馭,為日常觀影的全場景需求提供解決方案。

  火箭炮SOUND技術平台,拆解聲音藝術的“幕後推手”

  《顯聲・視聽拓撲》中聲音的藝術化表達,并非偶然,而是東芝電視音質技術領先性的必然結果。2025 年,東芝推出行業首個音質技術平台——火箭炮 SOUND,基于行業獨家音質芯片BRα,配合先進的音效算法和專業聲學結構,精準再現每個聲場的音質細節,根據不同的應用環境和音頻内容類型,提升音質的清晰度、 真實感、空間感,為聲音的精準傳遞築牢根基,也為電視音質的 “标準化、場景化” 提供了新範式。

  東芝電視Z700QF行業獨家的第二代聽覺感知芯片BRα,能夠實現全部8聲道獨立驅動發聲,包含了天空音和低音,将音頻信号精确地驅動到對應的揚聲器中,營造出聲音的空間感。其還引入了日本專業調音師最新技術-Eilex算法,自适應濾波器技術通過限制或者強調不同揚聲器的頻率,對偏轉聲音進行相位校正,實現多揚聲器的有序發聲,尤其是可以将人聲分離增強或降低,在表現人聲時,保證聲音純粹清晰。藝術展中,《目裡跳線》的低頻表現與《漂流紀念所》的人聲還原上,BRα 芯片精準捕捉聲音細節,避免低頻渾濁、人聲模糊的問題,讓普通用戶在觀看影視劇的動作、對話片段時,都能獲得 “細節無損失”的體驗。

  配合杜比 5.1.2 聲道與Hi-Fi揚聲器,火箭炮SOUND更構建出 360° 沉浸聲場。觀看《綠松石與陰影泉》時,流水聲仿佛從電視兩側奔湧而出,鳥鳴聲在空間中自然穿梭。這種“包圍感”正是家庭影音從“平面”到“立體沉浸”的升級方向,也是行業追求的“客廳影院化”的核心指标。而帝瓦雷聯名調音則進一步優化聲音質感,讓《未來自我容器》的電子音更具層次,人聲更顯溫潤,進一步鍊接“技術參數”與“聽感體驗”,解決了行業“重參數、輕質感”的痛點。

  值得注意的是,東芝電視“音畫雙芯”為聲音體驗保駕護航。2025升級款視覺感知芯片ZR與Mini LED技術,在提升畫面流暢度、對比度的同時,讓音畫同步更精準。這恰恰印證了又一行業共識,優質的視聽體驗從來不是“音質”或“畫質”的單點突破,而是音畫的協同共振,而東芝電視的雙芯架構,正是對這一趨勢的前瞻響應。

  73年聲學積澱,以時代洞察力引領行業音質進化

  藝術是人類對感官體驗的至高探索,而東芝電視與北京聲音藝術博物館的合作,本質是其對聲音 “極緻追求” 的延伸,更是對行業趨勢的精準預判。

  上世紀末,當行業陷入“薄機身=音質妥協”的誤區時,東芝推出第一代火箭炮音響,以獨立圓柱形設計颠覆傳統電視的聲學結構,宣告電視音質進入“澎湃時代”,直接打破了“形态限制音質”的固有認知;進入多聲道時代,當多數品牌還在堆砌揚聲器數量時,東芝第二代火箭炮音響率先升級多聲道系統,賦予電視環繞聲場;2021年,當行業才剛剛意識到“算法對音質的重要性”時,東芝已率先發布行業首顆專業獨立音質芯片“BR”,讓聲音的沉浸感、立體感實現質的飛躍,此後 “獨立音質芯片” 逐漸成為中高端電視的标配,東芝再次定義了行業技術升級的方向。

  如今,時間來到2025年,随着元宇宙、8K内容、全景聲影視的普及,用戶對音質的需求已從“單一場景優化”升級為“全場景适配”,東芝順勢推出基于BRα芯片的火箭炮SOUND音質技術平台,不是單一技術的升級,而是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沉浸式視聽解決方案”,可根據不同内容(電影、遊戲、綜藝)、不同環境(大客廳、小卧室)精準調整音質,讓“客廳全景聲”從概念變為現實。

  從獨立音響到音質芯片,再到整合性技術平台,東芝電視的每一步創新,都緊扣用戶需求變化與行業技術趨勢。在行業頻繁追逐“大屏”“高刷”等視覺熱點時,東芝始終堅守“音畫為魂”的初心,用73年的積澱證明,電視的終極體驗,是讓每一種音畫都能還原其本真,讓用戶在家中就能觸摸到音畫藝術的溫度。這種“以用戶為核心、以技術為驅動”的洞察力,正是其能持續引領行業音畫進化的核心能力。

消息來源: 朝聞通新聞稿發布平臺
相關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