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通/近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與中國書法家協會合作推出的大型書法文化節目《中國書法大會》(第二季)播出第三集。本集聚焦東晉王獻之《洛神賦》、西晉陸機《平複帖》等三件(組)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方正電子以專業的書法字體設計能力與先進的AI造字技術,成功複原《洛神賦》全卷,讓更多人領略到這一書法藝術珍品的神奇魅力。此外,方正電子更攜多款精品字體助陣節目,推動全民書寫文字審美的提升,助力傳播博大精深的書法文化藝術。
AI+書法首次複原《洛神賦》全卷
本集最大看點之一就是節目組聯合方正電子利用AI造字技術複原的《洛神賦》。《洛神賦》為曹植借洛神傳說抒懷之作,後由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小楷書寫,筆法秀逸挺拔,結字疏朗靈動,被譽為“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書法典範。原迹為麻箋本,入宋殘損。現存的南宋刻石版于明代萬曆年間出土于杭州葛嶺,僅存十三行約250字,世稱“玉版十三行”。
為了确保書帖的曆史真實性、力求還原王獻之當年的書寫風貌,方正電子的設計師與《中國書法大會》節目組經商議決定以首都博物館藏的“碧玉版”為主要底本,并參考《宋刻玉版十三行佳拓》等珍貴拓本。
如何讓僅存不到三成的王獻之《洛神賦》重構完整神韻?這不僅是對字體複原技術的考驗,更是對魏晉風骨與書法氣韻的跨時空解謎。依托在古代名家書法字體數字化領域深厚的文化和技術積澱,方正電子以殘存的“玉版十三行”250字為底本,利用自主研發的AI輔助造字技術,對王獻之筆法風格進行深度解析并拓展補字。同時結合“二王”一脈的書家之作進行風格适配,通過反複比對、修正和調整,最終完成全卷919字的數字化複原,完美再現“碧玉”之作。
複原成果既保留了原作的韻緻,又實現了書法藝術的完整傳承,彰顯了方正電子“與古為徒”的敬畏之心,演繹了傳統文化在數字時代“破壁出圈”的創新表達。
精品字體助陣 全力傳播傳統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書法大會》(第二季)在節目中全面采用方正字體,其中包括方正宋刻本秀楷家族、方正魏碑等精品字體和方正歐陽詢楷書、方正黃庭堅行書、方正乙瑛碑隸書、方正顔真卿楷書、方正劉炳森隸書等在内的中華精品字庫工程優秀成果。
▲《中國書法大會》第二季由“中華精品字庫工程”特别支持
中華精品字庫工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支持項目,精選中國曆代書法名家的代表作品開發成電腦字庫,是對書法經典的數字化再創造。截至目前,已發布包括甲骨文、王羲之行書、顔真卿楷書、柳公權楷書、蘇轼行書等在内的47款精品字體。
節目中,數款方正字體被用作節目字幕或舞台動畫元素,為畫面呈現增光添彩,與各專家隊伍智庫、精彩節目内容共同形成有機的整體。方正電子以精品字體助力節目制作,通過視覺呈現的方式,生動講好中國書法藝術故事,讓書法藝術活起來、動起來,向世界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植根于漢字的中國書法藝術,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美學精神和文化内涵。方正電子作為中國字庫行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堅持以科技賦能,助力赓續中華文化根脈。未來,方正電子将繼續緻力将語言文字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讓更多的書法經典通過數字化手段融入現代生活,助力千年文脈在信息時代煥發更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