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6 日消息,前索尼互動娛樂美國區首席執行官肖恩・萊登(Shawn Layden)近日在接受 GamesIndustry.biz 采訪時表示,随着主機世代的不斷更疊以及遊戲開發成本的持續攀升,遊戲産品的售價理應随之逐步上調。
萊登指出,當下 AAA 級遊戲(即高預算、高制作水準、市場推廣力度大的主流商業大作)的開發預算正不斷膨脹,為了應對成本壓力與通脹影響,每逢主機完成換代,遊戲價格從邏輯上就應同步進行上調。但他也提到,行業内普遍存在 “畏懼” 率先漲價的心态 —— 多數廠商擔心 “槍打出頭鳥”,怕因漲價導緻用戶流失,因此選擇将價格維持在原有水平,而這一做法直接壓縮了企業的運營利潤與整體收益。
為佐證觀點,萊登回顧了 PlayStation 不同世代的發展變化。他以 PS1 時代與 PS4 時代為例對比:早年一款遊戲的制作成本僅千萬美元級别,隻要銷量達到 2000 萬套就能帶來豐厚利潤;而如今,同樣是 2000 萬套的銷量,遊戲開發成本卻已飙升至 1.6 億美元,利潤空間被大幅擠壓。
在他看來,行業内這種 “增長至上” 的心态,反而引發了高投入低回報的危機。如今,僅有 Rockstar、FromSoftware 等少數頂尖遊戲廠商,能依靠超高的遊戲銷量實現收支平衡。
為了規避直接漲價可能帶來的風險,當前廠商普遍選擇通過 DLC、微交易(玩家在遊戲内通過小額支付獲得道具、皮膚等虛拟物品的機制)、季票(玩家一次性購買後可在特定時期内獲得遊戲所有擴展内容)等方式 “變相” 提升收入。萊登坦言:“很多公司維持遊戲标價不變,卻通過各種附加内容分階段收費,試圖以此彌補開發成本。” 這種做法在玩家群體中争議較大,但已然成為業界主流。
目前,已有部分 3A 新作開始試水更高定價:例如部分大作的起步價已提升至 70 美元(按現彙率約合 503 元人民币),任天堂即将發布的 Switch 2 遊戲《馬力歐賽車世界》,更是試探性地将價格定在 80 美元(約合 574.8 元人民币)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