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8 日消息,繼多家海外車企之後,本田也開始調整其電動汽車戰略。該公司原本計劃投入 10 萬億日元(按當前彙率約合 4875.1 億元人民币)推進電動化,但在數月前,這一預算已被削減三成,同時,到 2030 年純電車型占年銷量 30% 的目标也被悄然取消。
在最新發布的聲明中,本田明确表示,不認為電動車是實現碳中和的唯一路徑,同時,公司依然堅守到 2050 年實現所有産品與企業運營碳中和的長遠目标。
本田澳洲新任 CEO 傑伊・約瑟夫在接受澳大利亞媒體《Drive》采訪時強調:“電動車隻是達成目标的途徑之一,而不是終點本身。” 他提到,公司雖然正在推進固态電池研發,電動車也會持續進化,但相比之下,更關注 “碳中和本身”,而非局限于電動車這一種形式。
他補充道:“短期和中期内,電動車是比較明顯的路徑,但我們也在并行開發其他能實現碳中和的技術。在基礎設施具備的情況下,未來也希望涵蓋燃料電池車。” 顯然,本田并未放棄氫能路線。其新款 CR-V e:FCEV 就是一款結合了燃料電池和插混的車型,配備 17.7 千瓦時電池組,純電續航約 47 公裡。
不過,氫能發展面臨的最大問題仍是基礎設施薄弱。全球加氫站數量依舊非常有限,根據H2stations.org的數據,截至去年底,全球僅有約 1160 座加氫站在運營。
本田澳大利亞汽車業務總經理羅伯特・索普指出:“我們認為,盡管現在純電動車在市場上引起廣泛讨論,但實際上,消費者真正的選擇是混動車型。SUV 市場的增長幾乎全部來自混動。純電車型銷量幾乎沒有增長,燃油車在下滑,所有增長都集中在混動技術上。”
索普進一步解釋說:“這當然不僅僅是産品或市場供應的問題,更是消費者真實意願的體現。我們認為,雖然純電動車未來仍将扮演一定角色,但現實是,在未來兩到三年内,大衆消費者将更願意選擇混動技術。原因很簡單 —— 改變使用習慣是困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