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通: 全球領先的新聞稿發佈, 傳播和監測服務提供者
搜尋
活化“獅”韻:非遺傳承的青春叙事裡,藏着中國文化的萬千可能

活化“獅”韻:非遺傳承的青春叙事裡,藏着中國文化的萬千可能

2025-06-23 14:46

  一、破題:當青春叩響非遺的門

  2022年的春天,一群大學生背着速寫本和錄音筆,叩開了山西、江蘇、雲南等地100多位非遺傳承人的家門。他們看到:蜀繡大師姚惠芳的繡繃落了薄灰,山西皮影藝人趙少峰的劇本泛着黃,白族紮染匠人張仕紳的染缸裡,藍靛的香氣淡得幾乎聞不見——這些傳承千百年的技藝,正因“用不上、賣不掉、年輕人不愛”而逐漸沉默。

  “我們想試試,讓老手藝活成新模樣。”團隊負責人段博藝說。于是,他們在工坊裡學“劈絲”到眼睛發酸,在染坊裡記錄紮染的108種紋樣,在皮影戲班整理百年劇本。三年間,1568份手稿、54種核心非遺元素被萃取,團隊終于摸到了非遺“活”的密碼:讓傳統技藝融入生活的煙火氣,讓文化符号連接時代的心跳聲。

  二、破圈:從“老物件”到“新日常”的全鍊創新

  如何讓非遺從“展品”變成“用品”?團隊走出了一條“活态傳承”的路徑:先與38位傳承人簽訂授權合同,為技藝使用築牢根基;再從剪紙紋樣、竹編結構、刺繡針法中提煉“非遺基因”;接着通過社區調研、銀發群體訪談、國際文化趨勢分析,精準捕捉“什麼是現代人需要的文化”;最後由8名累計斬獲200+項設計大獎的成員二次創作,聯合莊海服裝、好利來、霸王茶姬等品牌落地。

  這套“組合拳”下,非遺有了新模樣:為銀發群體設計的“福瑞”系列,用東山草編做輕便茶籃、蘇繡紋樣點綴防滑拖鞋,既保留傳統美感又貼合老人需求;創新推出的“歸·安”非遺骨灰盒,以曲陽石雕淺浮雕工藝雕刻松鶴、蓮花等吉祥紋樣,将生命儀式與文化記憶結合,成了許多家庭“最後的文化傳承”;更令人驚喜的是“絲竹·世界”樂器系列——改良二胡的琴身用平遙推光漆繪制山水,中阮琴頭雕刻晉祠木雕紋樣,讓傳統樂器有了“國際範”。

  三、破界:跨學科團隊裡的“文化工匠”

  活化“獅”韻的“硬核”,藏在一支“設計+市場+非遺”的複合型團隊裡。視覺傳達專業的成員能把剪紙紋樣轉化為時尚元素,市場營銷成員用全國市場調查大賽的經驗捕捉銀發群體需求,财務成員構建的風險模型讓項目在公益與商業間找到平衡。更有山西财經大學創業導師、非遺傳承人、文化産業協會專家組成的“智囊團”:從技藝指導到政策對接,從國際資源牽線到品牌合作,為團隊打通了“從創意到落地”的每一步。

  “我們不是單打獨鬥。”團隊成員成芷雯說,“王銀鳳老師教我們剪紙的‘陰陽剪法’,謝老師帶我們理解晉劇的‘韻白’,這些傳承人的手,托着我們的創意飛。”

  四、破局:非遺樂器奏響世界舞台

  當團隊帶着“絲竹·世界”樂器系列站上首屆中意“藝術對話未來”國際樂器大賽的舞台時,米蘭斯卡拉劇院的觀衆用長時間的掌聲給出了答案。改良後的二胡琴弦震顫出《二泉映月》的婉轉,中阮掃弦奏響《十面埋伏》的磅礴,琴身上的晉祠木雕、平遙推光漆紋樣,讓意大利樂手們忍不住觸摸:“這聲音裡有故事,這花紋裡有文化。”

  “非遺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目前,團隊已與意大利“藝術對話未來”大賽達成長期合作,計劃将“絲竹·世界”系列推向歐洲音樂學院;與米蘭時裝周對接,讓雲肩學士服成為中國學子的“文化禮服”;更在籌備“銀發非遺全球展”,帶着老人們親手制作的草編、剪紙,在海外社區講述中國的“銀發故事”。

  五、破夢:讓非遺活在當下,更走向未來

  現在,走在太原的老巷子裡,你可能會遇見拎着草編茶籃的老人,穿着雲肩馬甲的年輕人,或是抱着改良二胡去劇院的學生——這些帶着“活化‘獅’韻”印記的物件,正悄悄改變着人們對非遺的想象。

  “我們做的不是‘項目’,是‘連接’。”團隊成員沈彤說,“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本土與世界,連接手藝人與年輕人。”當非遺不再是“老”的代名詞,當傳統技藝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當中國文化通過一件樂器、一件衣服、一個茶籃被世界看見——這或許就是對傳承最好的回答:讓非遺活在當下,更走向未來。

消息來源: 朝聞通新聞稿發布平臺
相關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