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出風頭原本不是中國人儒家思想所倡導的行爲,但三十多年改革開放,人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以個人爲中心的思想價值觀讓人們更願意開放地表達自己。在商業領域,最近幾年被炒得火熱的互聯網思維,更是讓人們陷入了不營銷不成活的怪圈,仿佛如果不将作秀,甚至是惡質的作秀,作爲商業模式或商業運作的一部分,這生意就幹不下去一樣。
可惜,中國有句脫胎于佛法大乘律藏《纓珞經》流川豈止千年的俗語,說的是“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作秀有善終也有惡果,或許是階段性過渡,或許是不可逆崩塌。舉凡一發而不可收拾的,大緻有兩種情形,一是源于惡質的動機或本質,二是做得過了頭不懂該收手時要收手。這個道理适用于各行各業,各色人等,已經整體性地“秀”了兩年多的互聯網金融也不例外。
最近接連爆出了幾個事情,似乎又開始讓我們意識到“好作秀愛出事兒”這個社會版墨菲定律的存在:一位域外的退休“政治人物”跑到别國大模大樣地去說“自家”的領土屬于該國,結果被“自家政界”和媒體一頓修理甚至提告;一個曾經在傳統行業腳踏實地多年的女性高管踏入自己并不熟悉的行業,非要學虛拟經濟那套“自我造星”,結果被同行、用戶一頓口誅筆伐,逼格瞬間變“戈壁”;一堆曾經拿數據往自己臉上貼金的互聯網金融公司,以安全理财之名行非法集資、自融、傳銷甚至龐氏騙局之實,結果是李鬼再怎麽也變不成李逵,終歸落得個惡名昭彰、停業跑路。
互聯網給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同時也會放大一些遮擋在惡質和虛假前的美好與性感,更有甚者,因爲信息的極度膨脹和傳播效率的極大加快,讓人們不知不覺會忽略掉某些用常識就能識破的謊言。
中國的互聯網金融發展至今,一批先行者已經倒下,一批執着者還在堅持,一批實幹者蹒跚前行,一批作秀者不遑反思。随着《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這個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基本法”的出台,更重要的是随着幾經P2P跑路潮和A股過山車等“理财陷阱”磨砺過後的廣大個人投資者的心智成熟和理性回歸,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個更趨純潔、更加務實的市場中,良币終能驅除劣币,實幹總是好于作秀。
如此說來,在這樣一個大轉折期,究竟還有哪些互金平台是值得投資的呢?筆者認爲有三個判斷标準:其一,對接優質資産;其二,有傳統金融業務或相關資産端業務根基;其三,有良好的風控機制和基于此機制的良好曆史業績。至于其他諸如用戶數量、交易規模乃至企業資金實力等等,一方面有公開渠道可查,另一方面不可查的大部分源自企業自說自話亦不足信。比如筆者已經投了三個月的拾财貸(www.shicaidai.com),平台雖小,但據稱是唯一專注對接優質融資租賃資産的第三方網絡理财平台,比其他融資租賃或中小企業借貸等混合資産的理财平台靠譜兒得多。其次這種第三方平台,更像是淘寶、天貓等網購平台而非垂直購物網站,核心是對接個人投資者與優質融資租賃企業的優質融資租賃債權,平台一方面扮演信息提供和交易撮合角色,一方面在融資租賃公司已進行過風控後還有平台的雙重風控來确保項目安全。拾财貸的機制中還有一項要點是借由其曾經從事傳統融資租賃的經驗和資源,一次性購入部分融資租賃資産,以實現對投資者本息的兜底保障,因此雖然交易規模趕不上别家那些天花亂墜的數字,但迄今沒有出現逾期支付的情況。
融資租賃有靠譜兒或者多不靠譜兒,網上自有大量數據可查。對于尚未體驗過“互聯網+融資租賃”這種模式的投資者,不妨借着平台8月8日搞線上理财節的機會,小小嘗試一下。當然除了這種所謂的P2B或A2P模式,互聯網金融或者說網絡理财領域還有大量以個人消費信貸和中小企業借貸爲資産标的的平台和企業,大浪淘沙,汰舊換新,如何選擇,不妨都拿以上三标準來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