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倩
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 —— 爱因斯坦
它是一个知识分享平台的先行者,它更是一个笔记时代的变革者——蜂蜜笔记。
蜕变——灵动的笔记
从卢米埃尔兄弟算起,人类的电影历史已经有近120年了。早期电影的后期工作者是名副其实的剪辑师——手握剪刀来处理一卷卷胶片;而非线性编辑则出现在电影工业诞生近一个世纪之后。现在,把一个“段落”看做整卷电影胶片中的一组“镜头”,人类今天的文字处理方式正如早期电影剪辑师的工作:当“剪辑师”想要调整一篇文档中段落的顺序、抑或把一个段落从一篇文档移至另一篇时,必须手动剪切某个段落,并把它粘贴到另外的位置。一篇文档中,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凝固的,最关键的是,一个段落仅仅从属于一篇文档,它和另一篇文档当中的任何段落之间也没有任何关系。
传统的笔记被固有的模式所定向,所有的段落在文章结构当中都是线性的,一个段落a跟在一个段落b后面,这样排列成一篇文章、一本书籍。但是人类的知识,就像大脑充分发展的脑细胞一样,十几亿个脑细胞不是一队排列下来的,它们有一个立体的网络。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像一个“小宇宙”,它绝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由150多亿个神经元组成的繁复的神经网络,彼此配合默契、相互独立,又互相沟通、交互作用,控制整个人的肌体。
对于“段落”的新生定义,让蜂蜜与其他的笔记类应用区分开来。就像人类的大脑一样,蜂蜜笔记的“段落”上演着“神经元”的戏份,通过基于段落的“聚合”实现了对文字的非线性编辑,组成一个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看似复杂、实际操作简明的开放系统。聚合并不新奇,这是一个像人类一样古老的概念。所有婴儿都是通过给事物分类,聚合相同、相似的实体和观念,来认知一切的。人的创造力在于从熟悉的事物间发现全新的、更深刻、更本质的联系。机器的效率在于通过人指定的条件,以比人快亿万倍的速度,对海量数据进行分类、检索、排序。看似简单的聚合,却将发生出乎意料的化学反应与核反应,生成全新的思想。
传统的笔记应用是封闭的、单向的,用户只能看到自己的笔记,无法看到他人的笔记、阅读其他的东西,也无法与他人互动。跟传统的笔记工具不同,蜂蜜笔记是一款笔记工具的同时,它又是一个社交的分享平台。
分享知识——人类进步的魂
爱因斯坦曾说,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对于知识的终身不懈的追求。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图书为4.77本;但相较犹太人均64本的读书量,我国人均阅读量不及犹太人的十分之一。犹太民族只占世界人口0.2%,却获得过29%的诺贝尔奖。他们把《圣经》散播到世界各地;血淋淋的民族历史、险恶的生存环境让犹太人认识到,要想立足于世界民族之列,就必须靠知识、靠智慧。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里,孩子出生后不久,母亲就会读《圣经》给他听。而每读一段后,就让孩子去舔一下蜂蜜。当小孩子稍微大一点时,母亲就会取出《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去舔《圣经》上的蜂蜜,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明白:书甜如蜜。读书就像蜜蜂在采香甜可口的蜜一样,当你打开一本本书,就像来到了充满欢声笑语的乐园,在孩子们眼中,知识是甜蜜的、幸福的。
每个人的生活原本就该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状态,但目前中国的教育制度,把学习本身很快乐的一件事变得功利性,把活泼的知识变成一个个为考试而量身打造的生硬而乏味的知识点。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大部分人的视野早已局限在了自己的专业或者兴趣领域之内,对于自己领域之外的知识甚少涉猎,然而,事实上,每个领域的知识正如同你所感兴趣的知识一样,香醇而美味。
从原始人开始,人就是群体部落,好的东西,人类都会一起分享,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扶持。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分享知识给朋友的同时,通过新的思想碰撞,自己也在进步,当每个人都愿意并且乐于把自己所熟知的领域中有趣儿的、有价值的东西分享出来时,把对知识的追求变成一个简单的生活习惯,每个人前进的一小步,也正是整个人类前进的一大步。
作为一款社交分享工具,以知识的传播为核心,蜂蜜笔记与其他的社交工具有着质的区别,蜂蜜笔记更倾向与微信、QQ等这些情感类的社交工具进行一个互补——专注于学习、分享知识的精华。
蜂蜜笔记创始人肖逸凡说,“有营养的互动是必须的,而且应该是得到鼓励的,不受社交噪音的干扰来进行。蜂蜜笔记里你无法点赞,无法根据一个人去跟ta打招呼,所有的互动都是针对内容的,让每个人每次分享的行为都能够源自社会动力学持续的积分激励,平台上所有的朋友,都是跟你一样追求进步的人。”
即刻下载体验,开始分享知识的快乐历程,探索发现美味的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