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劭清/文
用了7年时间,27岁的周易玄完成了近500万字的国学巨著《国学旨归》图书系列,交由清华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率先面世的是第一辑《千古易人》《干支哲学》和《老子汇通》三篇共七卷本。第二辑还有《大易未央》《神交庄子》等论著。
这七卷书去年底在首届中华传统文化高峰论坛上举行了新书揭幕仪式。那一天,上千名政商学界精英汇聚在北大百年讲堂,场面隆重而热烈。
清华大学出版社社长宗俊峰也出席活动,并在发言中这么评价周易玄:“他身兼‘国学’的厚重感和‘85后’的时代感,很容易使本书成为领导干部和年轻人喜欢的国学读物。”
( 22岁时接受《瞭望》杂志主编专访)
出书说“易”
“我来自贵州,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大山给了我智慧与刚健。任何文化只要与人相结合,就能产生巨大的能量。”周易玄在《国学旨归》第一辑首发式上说,“立志历来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这应该是中国人的‘四为’精神,也就是北宋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贵州给予了我山的启迪,我谨代表贵州人,把大山的智慧与精神奉献给大家。”
这位“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把现在北京的居所命名为“四为堂”。记者去他的家进行了本期的采访。
这是东北五环外古色古香中式别墅群中的一个独立院落。“四为堂”几个大字被写上牌匾挂在小院门口正上方,大门两侧是一幅苍劲有力的对联:“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中正大公为生民立极”。
就是在这里,周易玄独立完成了《国学旨归》写作最后两年的冲刺。
“当他将沉甸甸的书稿给我时,我心中却很平静。”中国新闻社原社长郭招金在《国学旨归》一书的跋里写道,“我预料到他必然有今日。他是一个喜欢分享和喜欢奉献的人。他要用他的身体力行,来感召更多的同龄人、少年人,一起去为往圣继绝学,敢于把重任担在肩上。”
周易玄发愿要写这样一部著作,是在19岁的时候。22岁开始提笔写作,几年来因为搜集文献和其他的一些事情,总是奔走于各地,因此写作“时耕时辍”。能用来写作的时间,基本上都在晚上,或者在出外的飞机上和酒店里。
写《千古易人》的念头最早始于高中。在读《二十四史》的时候,周易玄发现许多往圣先贤都是从学《易经》开始开悟,于是他将这些人和事从正史中全都摘录出来,并做了注解。这些人大多在后来的历史书籍中无名,但周易玄觉得,他们不应该被忽略。
《老子汇通》写的不仅仅是老子,他说的其实是诸子百家的思想,只不过用老子作为一个切口。后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告诉周易玄,《国学旨归》系列登上了当当热卖榜,与中国最高领导人点名的《论语诠解》排在一起。在分类排名中名列第一。销售得最快的则是《干支哲学》,上架不到一个月,几乎快断货了。
周易玄的老乡兼好友、著名战略思想家王志纲问他:“你从小就学《易经》,会不会觉得枯燥?”周易玄答:“不会,中国文化让我朝气蓬勃,内心强大。”
“我小时候的一些玩伴,因为吸毒、犯罪,不少人进了监狱。”周易玄说,“我很感谢中国文化!从小读到了《易经》,我觉得这是最美妙的,要比那些浮华好太多了。”
(记者摄于四为堂)
16岁的“周教授”
周易玄其实是个笔名。当他还叫廖彬宇的时候,有一天晚上梦见了“周易玄”这三个字,第二天起床就记了下来,从此更广为人知的是周易玄而不是廖彬宇。
真正接触《易经》是在11岁的时候,而渊源得早几年算起。6岁那年,一位游方老和尚到周易玄在贵州金沙的家里,送给他一部《金刚经》,让他祖母教他诵读。离开前,老和尚还给周易玄留下一句诗:“英雄到老皆信佛,未有圣贤不读书。”
其时周易玄已在父母影响下开始读唐诗,读了《金刚经》以后,越来越喜欢古文。几年下来阅读经典,发现很多书里都提到《易经》。
11岁那年,他从旧书摊上买到了一本《易经》,拿回家才发现这本书晦涩难懂,好多字都不认得。看不懂就查字典,查字典频率太高了,索性用背。
他用三个月时间背下整本《新华字典》。到后来,同桌随意报字给他,他能说出这个字的含义及页码,从此他在班上有了个外号——“活字典”。
即便《易经》里的字认全了,想明白书里说的什么意思,也很不容易。周易玄偶然读到了一些术数方面的书,就从术数入手来学习《易经》。“由筮入易,乃传统治易之根本门径。”周易玄说,“术数是《易经》里占筮的范畴,我刚好走的是这一条路。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两者结合就是经世致用。”他还说:“孔子学《易经》,也是从占卜等术数开始的。他自己说吾百占而七十当。尽管如此,他也不是纯粹的卜者。他和卜者们是同途而殊归。别人为占卜而占卜,而他通过占卜则体悟了天人合一。并由人成圣,至圣大成!”
这个过程很艰辛,越是读不懂,周易玄越是想弄明白。看书的时间越来越长,看的书也越来越杂。刚开始是课余时间学,后来入迷了,上课的时候也偷偷看书。
14岁的时候,周易玄写了一篇题为《大度》的作文。老师不相信是他写的,因为文章里发挥了老子的思想,而这完全不在教科书范畴内。当着老师的面,他背诵了道德经“百谷王”那一章。“老师很惊讶。其实他不知道,那时候我还能背诵《易传》、《心经》呢。”
少年时的周易玄就跟同龄人很不一样。中学时学校周边网吧开得正红火,同学们都躲到这里玩打红警、反恐游戏,周易玄却从网上下载电脑知识,自己在网吧里学打字,而后在论坛上开博客写文章。有一次老师到网吧里,无意中观察到了不同寻常的周易玄。没过多久,县里举办计算机比赛,老师向校长推荐了他,结果他得了全县第一名。
在网上发表的一些《易经》研究文章,引起了很多网友追捧,也让周易玄有了不少粉丝,尤其有一次在《女友》杂志网上与几位网友的一场辩论,使得重庆、四川、湖南一些成年人跑到周易玄的家乡来找“周教授”。见到以后吃了一惊,“教授”原来是个16岁的少年!
一位读者在一篇文章里回忆起第一次见到周易玄,那是在2004年春节前夕,他专程到贵州拜访周易玄,“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怎么也没料到他是这样的年轻。”这位朋友到了周易玄家里,印象最深的是“周教授”的书房,小屋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书柜塞得满满的,一本一本整齐地列放着,书桌上、床上、桌箱里,全是书。“我随手拿起一本,是一本古代天文气象记录方面的书籍,书里充斥着奇文怪符,头脑感到一阵眩晕。”
别人眼中种种“奇文怪符”,却已是周易玄的老朋友。他十六七岁开始运用《易经》中的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给人算命、测卦,甚至帮人看风水,他的书本上经常写满“金木水火土”和“乾乾坎艮震巽离坤兑”等字样,他说他想要检验《易经》的智慧是否具有前瞻性的应用价值。
不过周易玄说,他读《易经》,受益最深的是《易经》教会了他如何做人,使自己变得更有内涵,更有修为,每每读《易经》,他的眼前就会浮现老子、孔子等先贤们的身影。
“孔子说,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把学习当成一种追求,有无穷的乐趣。”周易玄说,“一个人心强大了,物质物欲左右不了他。如果不强大,按我们俗话说‘人牵他不走,鬼牵他就走’。”
(24岁时做客央视)
退学的少年
小时候的周易玄爬贵阳黔灵山,清人吴旦留下的一首诗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
山因特立始成峰,人能独行方堪传。
纵使岱山高万丈,若无孔子亦枉然!
“这首诗启发了我,做人应该具备独立的人格与自由的思想,这就是古人教育极为看重的特立独行。”周易玄说。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少年。上初一时,老师讲《论语》“学而时习之”老师说,“习”是“温习”的意思。周易玄不同意,他认为,学习是知行合一,“习”应该是“践行”的意思。
别人一提起老子,都会说老子的“无为”“无欲”传递的是很消极的思想。周易玄读老子,却发现“无为”“无欲”只是一种方法和手段,背后却有着积极的态度。
“因为只有‘去欲’,没有私心杂念,境界才能升华、才能开悟。一个人开悟后,智慧就来了,要掌握很多工具技术就很快。就好像小孩掌握‘一加一等于二’比较难,大人一看就很明白,因为境界不同了。”
他对教科书的很多内容有不同意见,不喜欢把知识都当成工具,也不喜欢从小被灌输竞争的观念。16岁的时候,他想退学,走一条自己的路,但遭到家里人极力反对。因此继续留在学校里,但心已很难留在课堂上,几乎把时间都花在阅读经典古籍上。
高二的时候,他又再次提出退学,这次谁都拦不住。
惜才的校长专门找他谈了一个下午,目的是希望他继续留在学校里,坚持到高考。在校长看来,虽然周易玄理科成绩不理想,但文科成绩全校最好,读个普通大学问题不大。
周易玄问校长:大学是什么意思?
校长想了很久没有回答他。
周易玄说:“大学是大人君子之学。大学是要培养大人君子,培养有人格、有气节的人。”
周易玄又问校长:“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校长回答:“要培养人才。”
周易玄反驳说:“错了。中国不需要人才,需要的是传承古圣先贤智慧和有理想要为后人树立典范的人。中国不需要人才,而需要成真正的人!人才是工具,但人不是!”
很多年以后,周易玄在网上看到龙永图与许嘉璐“论道”的对话视频。在对话里,龙永图说,“我们社会需要培养更多的精英和人才。”许嘉璐大手一挥:“错了,中国不需要人才和精英,需要的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孙!”
许嘉璐的话与自己当年的回答何其相似,听到这里,周易玄不禁潸然泪下。
(25岁时在中央党校讲学)
游必有方
18岁刚退学时,已经声名在外的周易玄接受湖南省耒阳市政府的邀请,到当地开讲座讲中国文化。此后,周易玄开始了他的游学历程。他写了一副对联勉励自己:“好学、勤学、精学、博学,学究天人;求道,问道,修道,证道,道在足下。”
三年多时间里,他遍览经济、历史、文学、哲学、军事、科技等各类书籍,虽然有时候囫囵吞枣,但自己的视野大大开阔了;这期间,他也走遍了全国上百个大中小城市,先后造访了上百位名家并深得这些名家的指点与赞赏。
周易玄第一位拜访的人是山东大学教授刘大钧,一位被他视为“泰山北斗”自学成才的《易经》大师。火车坐票卖完了,他便买了站票,从贵州一路站着到山东。
大清早到了山东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刘大钧教授却不在。其他老师告诉周易玄,大钧先生已出差在外,这次恐怕是见不着了。
周易玄却坚信午时能见到教授。“等午时到时,果然听到了响动。我循声而出,是大钧先生的助手开的门。先生坐在里间,助手问我找谁?我说找教授。他说没预约不见,教授却迎着笑脸出来了。”周易玄事后回忆说。
两人第一次见面只聊了二十分钟,因为刘大钧教授马上要到省里去开会。他送了一本《周易研究》学刊给这位游学的青年,出门前还交代同事林忠军教授请年少的周易玄吃饭。
多年以后,在原中国新闻社郭招金社长牵线下,周易玄与刘大钧教授再次取得联系。刘大钧教授告诉周易玄,当年林忠军教授曾专门问过他,说大家都这么忙,为何还要抽空专门请这个孩子吃饭?刘大钧先生回答说:“这个孩子器宇轩昂,将来定有作为。”
(24岁时在韩国讲学 )
执大象,天下往
国学大师南怀瑾生前有个习惯,每逢讲课前,都要闭关一段时间。其间打坐、参禅、读书。周易玄之后才知道,在这一点上,自己与南怀瑾暗合。
2007年,周易玄在深圳“鹏城第一峰”梧桐山一住就是大半年。梧桐山林深水幽,他每天在这里参禅、打坐、读书。“六十四卦里有个《遁》卦,君子独立不惧,遁世无闷。看一个人是否能慎独,就看他能否避世。古人讲遗世独立,我就把世俗撇开,把自己关到深山里。”
在梧桐山“遗世独立”,是因为这时候的周易玄已经打定主意北上首都。但他不知道迎接他的是什么,想用一年时间沉下来来提升自己。他相信一句古话:“下学上达,知我者其天欤!”
为什么要到北京来?周易玄解释说,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要想把握中华文化,思想要占据制高点。从中国整个社会环境来说,制高点就是北京。“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抓住了制高点,你就能把握住潮流,天下都跟着你走。”周易玄说,如果来北京能跟大学问家、大学者、大政治家交流,对自己的提升是无穷大的。“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般友历万端事。其实就是把心胸打开,让境界升华。”
2008年初,周易玄把几万块存款留给家人,仅攥着三千元钱,买了一件衬衣和一张机票后,又回到了北京。到北京时身上仅剩800元了。
他说他从来便视金钱如粪土,只有不在乎钱,钱才会跟着人走。人如果太在乎钱,就会被钱给套死。
刚来京没多久,他就敲开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领导的办公室大门。领导问,找我有什么事?周易玄说,我想来讲中国文化,周易理论、干支哲学。
从20岁的青年人嘴里说出这话,别人听起来可能有些匪夷所思,周易玄却觉得一点都不可笑。因为之前他听过很多教授的课,觉得自己也有过人之处,中国文化是真修实证要践行的文化。不仅是空洞的理论。尤其在他多年来做了几千个案例,所以自信有能力来讲课。
人文学院领导委婉地谢绝了这位20岁的青年人,不过让他留下了联系电话。巧合的是,
那天晚上这位院领导与一位媒体朋友约谈,这位朋友是周易玄博客的粉丝,聊到国学时说到了周易玄,并推荐领导不妨也看看。听到周易玄,领导眼睛一亮,这人下午不是来过吗?
第二天,周易玄接到清华大学的约见电话,清华大学决定让周易玄前来试讲。
第一次开课前,清华大学EMBA的学员以为周易玄是电脑维修员。甚至刚开始讲课时,有人质问学校怎么邀请一个小孩上课。然而几个小时下来,从周易原理到现代科技,到城市规划,到军事战略,再到贸易谋略,周易玄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此后几个月,昔日“周教授”果真成了清华大学的客座教授,讲授《干支哲学》课程。
接下来,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大学等各大高校也纷纷邀请他前往讲学。从退学开始到进入清华的这些年来,几十家国内外大型企业请他担任顾问,有的城市还请他做城市规划。
今年2月底,周易玄在他的微信公众平台上开辟出七个专题,每天早上同时发布,分别介绍千古易人、神秘易经、佛教名人、佛经故事、中国哲学、中国文化、古代艺术。
“我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让我受益无穷,我更想把它传播给更多的人。更多有缘的人一起来受益。领悟了古代文化的思想才会自觉去践行与弘扬古老的中国文化。让自己的人生得以升华,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圆满!”周易玄说,“我的自信,是一种文化带来的自信,是一股'我生有涯,我愿无穷'的力量。内心真正强大的人,才能真正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