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通: 全球領先的新聞稿發佈, 傳播和監測服務提供者
搜尋
兒童大病救助路在何方

兒童大病救助路在何方

2012-03-21 15:04

政府、企業、公益組織和公民合力建搭保障體系

/朝聞通/今年2月,發生在廣州的一場“全城義剪救碧心”活動讓白血病女孩劉碧心獲得了生的希望,然而,在缺乏一個完善的救助機制的當下,并不是每個身患白血病的兒童都能夠像小碧心一樣幸運,很多重症兒童仍然在死亡線上掙紮,很多家庭因孩子患重病而傾家蕩産。如何讓小碧心式的“幸運”普惠更多的重症兒童,推動建立兒童大病救助機制,成爲社會各界所關心的問題。

日前,由天涯公益、微基金聯合多家媒體共同舉辦的“兒童大病救助,路在何方”公益沙龍在廣州舉行,包括政府、公益組織、保險企業、專家學者、媒體等在内的社會各界人士齊聚一堂,共同讨論兒童大病救助機制問題。沙龍由南方電視台著名節目主持人馬志海主持。

公益沙龍現場.jpg 

配圖:公益沙龍現場

兒童大病救助現狀與困局

廣東省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醫師農紹漢介紹,在目前的醫療和醫保制度下,重症兒童不僅面臨治療時間長、護理工作量大、治愈幾率不确定性、治愈後風險高等難題,光是籌集醫藥費這一點,很多家庭都承受不住。

據廣州市金絲帶特殊兒童家長互助中心理事長崔偉雄提供的數據,廣州每年新增癌症患兒300餘名,其中白血病患兒占兒童癌症的50%;治療所需費用從最低10萬元至逾百萬元不等。

公民參與兒童大病救助的可能途徑

網友巴索風雲參與了“義剪救碧心”活動的策劃和執行,他介紹說,小碧心的父親曾向多個政府部門求助,“而民政部門當時爲他争取到所有符合政策的救助款項加到一起才14萬元,與50萬的醫療費相差甚遠”。

微基金發起人梁樹新說,自己經常在微博收到大病兒童家長的求助信,但他不可能幫得了每個人。梁樹新認爲,政府應該是給予孩子基本醫療健康保障的“第一責任人”。

探索兒童大病救助的模式

中意人壽總經理助理,執行副總裁舒桦認爲,兒童的大病救助是一個“一體多面”的問題,“應該建立以社會保障爲基礎,商業保險和慈善救助爲補充的多層次、立體式的兒童重大疾病保障體系。”舒桦說,就目前的社會保障體系而言,我國醫療保障體制但尚未健全,兒童大病保障在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中是缺位的,雖然覆蓋面較廣,但保障額度和範圍不足;各類救助基金可謂是“及時雨”,但由于患者衆多,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民衆的慈善爲患病兒童送去了溫暖,但惠及的兒童畢竟是極少數。“中意人壽愛心公益基金也曾捐助過兩位白血病青少年,但我們的力量畢竟微小。”

“事實上,國内保險業已經就保險和公益慈善相結合做出了嘗試”,舒桦說,“2009年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與民政部聯合啓動的‘孤兒保障大行動’,爲全國72.1萬名孤兒提供重大疾病公益保障,就是一個成功的探索。”

作爲保險企業代表,舒桦表示,商業保險是轉嫁風險最基本的工具,但由于公衆的保險保障意識還有待加強,投保兒童重大疾病的客戶非常有限。值得一提的是,作爲家庭經濟支柱的家長應該比兒童更需要優先購買保險。除了個人進行家庭風險保障規劃外,有能力的企業也應該爲員工及員工家屬,以團體員工福利保險的方式購買保險。

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山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主任申曙光表示,面對兒童大病醫療救助問題,個人、家庭與社會力量都是有限的,還是需要以國家保障爲基礎,由政府主導,建立醫療保障制度。申曙光說,經過改革開放30年,我國已經成爲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政府有能力整合各種力量,建立兒童醫療保障制度,而且這一問題應該在三至五年内解決。

廣東省民政廳社會福利慈善處處長周惠明在發言中說:“國家、企業、公民可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建立大病福利保障體系。周惠明說,适度普惠型的福利保障體系,應是小病自己來承擔,大病由國家來保障,實行免費治療大病。

他還表示,這樣的保障體系建立後,市民可同時擁有政府保障、社會保險和慈善救助三方面,其中政府保障大病的治療,有能力的家庭或企業考慮不同類型的商業保險,而社會慈善救助是體系中的補充而不是主體。

NGO代表表示,政府要放開對社會組織的管控,大力支持民間組織的發展,民間的力量越強大,政府的壓力就越小。

這次公益沙龍呈現了許多有意義的思考,繪制了未來形成兒童大病救助機制的基本思路,那就是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家庭及個體的力量必須得到有機的整合,在政府職責履行良好的情況下,兒童大病救助問題必将得到解決。

 

消息來源: 朝聞通新聞稿發布平臺
相關關鍵詞: